阳台种菜——年轻人在“水泥森林”中的“田园梦”从上个世纪起,日本的城市规划中便将许多土地划为“市民农园”,租给市民种菜。许多家庭主妇还在自家庭院、阳台上开地种菜。
在中国,一些退休在家,拥有种植经验和空闲时间的老人也曾是城市种菜的“主力军”。而随着疫情的到来,人们居家办公的时间增多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这一行列。
入夏以来,住在重庆的“95后”陈女士家中阳台一片绿意盎然,香菜、韭菜郁郁葱葱,朝天椒已挂果。看着西瓜苗结出首个果实,她赶忙在朋友圈上求助:“第一个瓜没有养分是不是该摘除?”
疫情期间,像陈女士一样化身“城市农夫”,在自家阳台种菜的年轻人还有很多。淘宝发布的《2022阳台种菜报告》显示,今年一季度各类蔬菜种子销量同比暴涨,购买人数连续三年增幅超100%,消费人群以“85后”至“95后”为主。在微博上,“年轻人为啥越来越喜欢种菜”的线亿。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田园生活,令古往今来无数人心生向往。在城市长大的陈女士将阳台种菜比作“在水泥森林中实现田园梦”。她不在乎是否能实现蔬菜自由,更在意劳作带来的精神感受,“从购买种子、播种,到培育、收成,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过程”。
疫情居家期间,看到网友们晒出的各色阳台小菜园,成女士果断把阳台上的拖把池填满了营养土,改成种菜区域。“小时候家里每年都会种葫芦瓜,到了丰收季,院子里挂满了葫芦瓜。”于是,她花了50多元,在网上买了两株葫芦瓜苗种下,盼着丰收的到来。
除了葫芦瓜,成女士家里的阳台上,还种了番茄、蘑菇、菠萝蜜。“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种子,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变化生根发芽、开枝散叶,最后收获果实,这种踏实感和成就感让人感到欣喜和被治愈。”
成女士种菜的快乐,源自于“儿时的回忆”。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,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帮妈妈打理菜园。如今生活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里,她依旧向往着儿时田园牧歌般的生活。
如今在抖音上,“种菜”话题相关视频播放量已达到60亿。在小红书上搜索“阳台种菜”,种菜知识、种菜攻略、种菜工具相关的笔记也足足有4万多篇。用照片、视频记录下阳台种菜的日常,在朋友圈分享交流种菜心得,也成为了年轻人之间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。
1989年出生的Echo(网名)是一名生活在深圳的插画师,她一直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家种满蔬果的5平方米北阳台。疫情封控期,在小红书上,Echo的账号增加了5万多粉丝,一跃成为“种菜红人”。
疫情暴发后,Echo近两个月没有出门。家中囤的许多蒜头、土豆都发了芽。本着不浪费的原则,她学着网上的方法将发芽的部分扦插到土里。过了几天,新苗破土而出。做饭时,她随手摘下的青苗让当晚做的菜有了小时候的味道。从那一天开始,2016年就开始养花植草的她,决定种植一些能吃的植物。
对城市居民而言,在阳台种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光照、通风条件的限制。而Echo的小红书视频之所以备受关注,正是因为她用实际行动在缺乏光照的北阳台实现了自己的田园梦。为了解决日照缺乏的问题,Echo在阳台上安装了5个植物补光灯,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,每天给她的植物提供8个小时的补光。封闭阳台没有蜜蜂授粉,她就自己给植物授粉,大大提高了果实的结果率。
今年3月疫情反弹,Echo和丈夫开启了居家办公的生活。每天从阳台上摘一些葱和鸡毛菜,再加一个鸡蛋,煮一碗面就是一餐b体育官方app下载。下午摘下柠檬和薄荷,泡一壶下午茶,躺在阳台躺椅上小憩一会儿。这块自留地里长出来的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舒适感。
西南大学园艺系主任潘宇分析,阳台种菜其实是现代家庭园艺生活的一部分,因都市化进程,由过去的自家庭院种菜演变而来。阳台种植蔬菜不仅兼顾观赏、食用、净化室内空气等多重作用,从园艺疗效来看,还可减轻压力、调节情绪。她认为,随着居民消费不断升级,大家在快节奏生活中放下电子设备,在家中回归自然,享受耕种的乐趣,放松心情、缓解压力,不失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《舌尖上的中国1》的导演胡博曾说:“中国人走到哪里,都得想办法种点菜。”有网友戏称:这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便带有一种“种植DNA”。
事实上除了阳台,从亚洲到非洲,从欧洲到南极,中国人似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一片“菜地”。在嫦娥五号带着月球土壤返航后,得知“月壤不能种菜”,许多网友失望不已,相关话题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。
早在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中,便有“神农尝百草”的传说:炎帝神农氏亲自尝遍上百种植物,在其中发现了适宜耕种的谷物,并传授人们农耕之术。现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地发现的植物种子遗存,证明了中国人种菜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。
此外,中国自汉代起便有“天子亲耕”的传统,每年正月天子都会亲自到田间耕作,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人的鼓励。许多文人墨客也将归隐田园、耕田种地的生活视为理想归宿。除了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外,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在左迁之时开垦城东坡地,种田帮补生计,从而有了“东坡居士”的别号。
古代上至天子,下至百姓都极为重视农桑,这种“农业情怀”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代代延续,传承至今。现代,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多,曾有西方学者发出“谁来养活中国”的质疑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三农问题一直是历届关注的重点。在无数科研人员和农业工作者的努力下,中国用占世界7%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%的人口,成功将“饭碗”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。
中国有句老话,叫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。数千年来对农耕传统的重视和刻在骨子里的“种植DNA”让中国人学会了将每一寸可用土地的价值最大化。此次疫情期间兴起的“阳台种菜热”,或许不仅仅是年轻人在长期居家过程中的自我疗愈,也是传承数千年的“种植DNA”的觉醒。
热线电话: 135-133-0778
电子邮箱: bsports@hbzygy.com.cn
公司地址: 河北省B体育·(sports)官方网站